文章来源:由「百度新聞」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"https://www.eol.cn/liuxue/zong_he/201809/t20180911_1624521.shtml"
如果我們拿出一條50公分的線,姑且叫它"人生"。前面49公分維持不動,最后的一公分隨便怎么折、怎么轉,人生的康莊大道依舊筆直。但倘若我們把它前10公分甚至是1公分的地方大轉彎,這條"人生線"的發展就不一樣。 相信很多人"小時候"都經歷過這樣的情況:父母覺得你長大應該當工程師、醫生、老師或律師等,因為社會地位高,或者可以過上好的生活。但人生總是不盡完美,你可能剛好對這些領域沒興趣,反而喜歡音樂、藝術、文學或設計等。 有趣的地方是,當初處于"被決定"的孩子,總有一天會角色轉換,家長將面臨一種窘境--該"協助"孩子做決定,還是要"尊重"他們的想法。"習慣替子女做決定"其實是中式家庭教育的"常態"。 和美國家庭教育不同,孩子成長的過程里,我們常會不自覺地幫他們"做決定"。最常說的一句話莫過于"我是為你好"。因為家長普遍認為,小孩尚未成年,什麼都不懂,父母擁有較多的人生閱歷,一定能扮演好"良師"的角色。 這樣想其實沒錯,但也很容易出錯。 我們可以理解為"越早做出正確決定,越有可能成為人生勝利組";"越早做錯誤決定,人生越有可能往失敗的方向走"。但中式家庭教育中,年紀越小,越難自己做決定,每個決定一定會加入長輩的意志。 比如說,15歲之前做的"決定",父母的意志約占95%;15到20歲,父母影響力減少到70%;20到30歲,再少到50%;乃至于結婚后,父母的建議越來越少,影響越來越弱。在"人生線"的決定中,越早期父母責任越大,越晚期則自己負責。 就像很多人都認為,把孩子送到國外就是好事一件,至少喝喝洋墨水,拓展眼界。殊不知,在未徹底了解孩子需求的情況下,這么做反而是將孩子"推入火坑"。 以"留學"而言,這是孩子人生早期面臨的抉擇,但因為他們年紀小,無法自行決定,因此長輩的意志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,越希望小孩成功,父母親越需要陪伴他做出"正確抉擇"。注意!這里說的是"正確"抉擇,而不是家長"喜歡的"或是家長"覺得好或不好"的抉擇。 首先,語言隔閡會造成融入的問題;再來,文化的不熟悉,也會讓人不小心觸犯當地法律;另外像是孩子對父母的安排沒興趣,出國讀書只是為了讓父母安心等,也都浪費家長送孩子出國深造的美意。小林同學從小學、初中到高中都是爸爸安排的學校,在當地沒有合適的高中,爸爸甚至自己設立一所私立高中讓孩子進去就讀,直到送去美國讀大學,也是爸爸的意志。然而到了美國后,他不但沒能融入同學中,竟通過逃課躲避學習的壓力。最終,爸爸收到學校的退學通知。其實,這樣的案例很多。 也因此,如果真的想把孩子送到國外,家長要做的,除了仔細和孩子討論,聆聽他們的心聲、了解興趣所學,還得慎選留學機構和顧問。 為什麼這一點這么重要? 好的留學機構、負責任的留學機構在將學生送到國外前,會先深入了解家長以及孩子的方方面面,包括家庭教育方式、家長訴求、孩子興趣和個性等。透過全方面、仔細的了解、懇談,找出最合適的院校系所,而不會"單方面"聆聽家長或是孩子的意見,因為這不僅是孩子"人生線"的大事,也是整個家庭的抉擇。 其實,人生就是不斷面臨抉擇,小到決定三餐吃什麼,大到工作、家庭、求學、人際關系等,我們都必須不斷地做決定。 在這過程中,小的決定,如果錯了,無傷大雅;倘若重要的決定出現問題,就可能使生活產生巨大變化,也許因為沒有機會發揮潛能遺憾終生,又或者將擅長的能力用在不對的領域,而經歷毫無成就感的人生,那就真的后悔莫及。 作者:黃煒哲光景新知美國學前準備中心創始人 曾俊豪關注光景新知,關注孩子的選擇
關鍵字標籤:美國留學代辦中心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