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来源:由「百度新聞」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"http://zjnews.zjol.com.cn/zjnews/hznews/201809/t20180926_8353117.shtml"
浙江在線9月26日訊(浙江在線記者馬悅通訊員廖垣劉楊)中秋剛過,余味猶存。9月25日,走進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,濃濃傳統文化氣息撲面而來:在南苑展廳,色彩鮮明的中秋海報上,身著紅衣的嫦娥,除了送出“中秋快樂”的祝福以外,還道出了不少人的愿望——“青春永駐”。而這一設計符號還有許多衍生品,比如帆布袋、手機殼、T恤等,令人不禁感嘆——傳統文化還能這樣潮。 這是中國美院推出的“中國傳統節慶設計活化工作坊成果展”。中國美院設計藝術學院教授王雪青說:“某種程度上說,工作坊的這些作品為我們呈現了一些對于理解、傳承中國傳統節慶的新思考與新視角,更為我們的校園環境與文化帶來了勃勃生機。每到一個節慶,當我身處校園,行走在這些多彩的刀旗之間,都會為這些成果所吸引、所感動。” 散落在歲時的“點”上的中國傳統節日,伴隨著民眾的農耕勞作和生活節奏,折射出中華文化的時間紋路,蘊含著無限的精神意趣。一年前,中國美術學院響應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”的號召,成立了由30余名研究生及訪問學者組成的“中國傳統節慶設計活化”工作坊。隨后,王雪青的4位研究生不約而同地將研究目標鎖定在“中國傳統節慶設計活化”這一主題上。 究竟以何種方式去表達傳統節慶,我們又能從傳統節慶中汲取哪些營養?或許我們可以在這些作品中得到答案——不僅是為了延續歷史,更是為喚醒民族精神和凝聚力。 比如,學生萬雨竹設計的復古特色年畫,生動地詮釋了潮汕“浪險”“踢桃”等方言;學生謝賽特設計的傳統元素撲克牌,牌面上包含了風箏、龍舟、粽子、花燈等元素,別有一番小心思;學生錢江晟將“人生四喜”用一目了然的藝術形式呈現,引得不少現場觀眾拍照收藏……這些五彩斑斕的作品以獨特的視覺語言對春節、元宵節、清明節、端午節、中秋節、重陽節等傳統節日的視覺符號融合時代特點進行“再設計”,賦予他們新形象、新內涵。 學生梁雨濛用像素化處理的作品,借用兒時任天堂游戲機中像素元素,中國傳統節慶被重新演繹。梁雨濛說:“其實,在中華傳統文化中,百姓們也像今天一樣在‘追星’,小年祭拜灶神灶王爺,春節祭拜福星、壽星、祿星、財神等等,寒食節紀念介子推……這些人物就是中國傳統節慶的代言人,于是我決定做中國傳統節慶‘天團’的設計活化,讓年輕人產生共鳴。” 在這群年輕人眼里,中國傳統節慶設計活化的研究,是從“傳統”和“活化”兩個方面入手的。“對傳統的活化,其實是尋找傳統與現代的共鳴。”萬雨竹說,傳統是設計的基礎,活化則是設計的表現。傳統賜予他們靈感,活化則有顏色變換、重塑外形等多種途徑來實現。 在自己設計的作品前,謝賽特向記者講述重陽節系列作品的創作過程。“我們在設計前,做了大量的研究,學習古人詩句,了解什麼是茱萸,再借由具象的茱萸、搭配不同顏色的綠,形成了兩款不同款式的盤子。”他說,“我們設計了盤子、手機殼、傘等一些生活中能使用到的物件,也是希望大家能在使用的時候想到背后的傳統文化。” 這次作品展雖然只有短短三天,但設計的過程令指導老師王雪青、黃思文感動不已。他們說,年輕人在創作中不僅有技巧上的突破和創新,也了解、感受了傳統節日的由來和寄寓,觸摸了古人自然平和的心境。他們苦思冥想尋找傳統與現代的紐帶,挖掘、體會視覺符號背后的文化本義,再用年輕人喜愛的顏色、線條、幽默方式等,無形之中增添文化自信與傳承的自覺,并借由自己的藝術之筆,傳遞這份自信和自覺。標簽:設計;活化;節慶;中國傳統;傳統文化;中國美術學院;傳統節慶;余...責任編輯:王藝
關鍵字標籤:客製帆布袋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