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票難求計劃經濟時代的自行車券新中國的自行車 起步於上世紀50年代 只不過那時還是初級階段。“車燈”這種在現今自行車上並不常見的零件 卻曾是上世紀50年代自行車夜行的“通行證”。那個時候自助婚紗 很多地方晚上沒有路燈 為了安全起見 自行車沒有“車燈”照明 晚上是不讓上路的。自行車燈的關鍵零件是“摩電管” 在與車輪胎的摩擦中 “摩電管”把摩擦力轉換成電力 產生照明。“摩電管”在當時很貴 有一些人買不起 於是 專門給自行車配備的手電筒應運而生。手電筒是方形的 需要兩個1號電池台北婚紗公司推薦 插在安裝車筐的前叉上 一樣起到照明作用。更沒錢的人 只能買紙糊的燈籠代替。上世紀60年代 “永久”、“鳳凰”、“飛鴿” 逐漸創出了品牌 在全國自行車評比中名列前三比特。那個時代 自行車不僅是人們基本的代步工具 也是百姓重要的家當之一。以北京為例 1965年是94萬輛 1970年是144萬輛 1975年則達到了223萬輛。(《北京市國民經濟統計資料1949-1979》 北京市統計局1979年編)當時擁有這三大品牌自行車的人並不多 一旦擁有 就像現今開賓士、寶馬一樣讓人羡慕。上世紀60年代一直持續到70年代 自行車曾作為結婚“四大件”之一。 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。提親聘金是4元 聘禮是2斤糖有一本上海人婚照圖冊記錄了上海人結婚服飾的變遷: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新人衣著如平常穿戴一樣樸素 還流行“四個一工程” 也就是備一張雙人床、一個熱水瓶、一個臉盆、一個痰盂就可以結婚了。一比特1965年結婚的女同志回憶 當年結婚的時候 男方來我家提親 聘金是4元 聘禮是2斤糖。婚事確定下來後 結婚那天就由丈夫騎著單車到我家來載我 我帶著衣物、臉盆、桶等“嫁妝”就這樣嫁到他們家 中午的時候丈夫家擺了一桌菜。 “宴請”親友 辦理了結婚證 這樣我們就算結婚了。上世紀60年代的愛情和婚姻 不得不簡單操作 低調進行。1964年12月19日上海《青年報》報導 上海市兒童醫院陸續有兩個女青年結婚。在結婚的當天台北婚紗公司 一個新娘身穿緊身的連衣裙 唇塗口紅;另一個新娘則耳環垂肩 項套鎖片 戴著白紗鏤空手套的手 還添上一隻手鐲。由於這兩個新娘的打扮較為突出 在青年中間引起了議論。革命的生活色彩上世紀60年代的愛情和婚姻 還被賦予了許多革命的色彩。1964年9月19日上海《青年報》 報導了上海光學儀器廠青年葉佩君的婚禮 是在宿舍俱樂部裏舉行的。屋子正中高掛著一幅毛主席的像 牆上還掛著同志們送的對聯 上面寫著:“創業成家 三十而立……”新婚夫婦這天晚上同往常一樣的穿著 胸口戴一朵大紅花。婚禮開始 新婚夫婦先恭恭敬敬對毛主席像鞠躬行禮;接著 廠團委書記和同志們熱烈祝賀。祝賀的同志們還紛紛以節目助興 有的唱歌 有的說相聲。最後 在新郎新娘合唱《社會主義好》的歌聲中 婚禮結束。那時城裡的人們結婚大都在晚上進行 因為白天要幹革命工作。基本程式是:新郎、新娘共唱《東方紅》或《大海航行靠舵手》;學兩段毛主席的“最高指示”;向毛主席像三鞠躬;向家長三鞠躬;新郎、新娘互相鞠躬 也是三次;向來賓敬禮;分發喜糖(當時的硬水果糖是0.96元一斤);婚宴基本上是沒有的 大多是請幫忙的人吃碗麵條 麵條裏需放雞蛋兩個。在農村 情况稍有不同。唱《東方紅》、學語錄、向主席像三鞠躬這些程式基本上相同 不同的是 農村是講究“做席”的。那時候的“席”很簡單 買點豬頭、猪下水 用洋白菜燉 熬白菜、蘿蔔時加些肥肉和肉皮 這兩樣菜往桌上一端 再打上2斤散裝白酒 就算是一“席”了 這樣的“席”在那時被稱作“半葷素酒席”。在農村還講究“隨份子” 最少兩毛 最多2元。出到5毛。 全家就可以一起吃一頓葷素席。除了隨份子 還有送賀禮的。賀禮主要是三大件:臉盆、暖瓶、毛巾或被面。當然 除了這三大件 在很多地方 尤其在都市裏 人們的賀禮還有毛主席像章和石膏像。未婚夫妻的定情物也帶有革命色彩:雙方互送毛主席像章和《毛主席語錄》(俗稱“紅寶書”)。除此之外 如果條件允許 女方會買一兩斤毛線 織成毛衣送給男方。而男方送給女方則大多是素色手絹和筆記本。筆記本的扉頁上總要寫一些“乘風破浪”、“共同進步”之類的革命語言。【社區話題】過年戰爭起到底回誰家 |